從音樂中懷念正平兄
2014年2月21日是正平兄一周年的忌日,星期六整個上午我特地仔細聆聽正平兄在薰風六十周年當天送給我的琵琶行光碟片,接著再觀賞2005年6月4日他在市國期間所主導演出的崑劇牡丹亭精華版錄影,想聽出他在音樂中要表達的意思,並藉此回想與他幾段清淡的因緣。
我對琵琶是外行,但是感覺他的琵琶演奏技巧是相當完美的,即使在十面埋伏裏他的按揉弦音也是震動人心的,強弱速度恰如其分,輕聲和弱聲處理特佳,他的音樂正如他本人同樣的風格,基本上是中規中矩,非常穩定可靠,即使在拉緊報時也不會有過當之處,但是感情是豐富的,手法是揮灑自如的,讓人驚嘆回味不已。回想當初他演奏邊疆舞曲的手法和和聲,翻新古曲,令人蕩氣迴腸數日不去,連我都忍不住去練了幾句邊疆舞曲了。他的音樂真像他本人,講話溫柔,但做事還是很有定見。
他外文系畢業後專業於音樂,好像是自然的,但是應該也受到中華、中廣國樂團及薰風、大學樂團及樂刊的過程的影響,後來毅然去英國留學音樂,不知是否受到王光祈的影響,當時我們幾個朋友都深受王光祈的感動,但是對後來的朱家炯,邱坤良,沈冬進修可能都有啟發性。
因為同時進大學的機緣關係,我跟正平兄頗有幾段交會因緣,不過我們兩人都有點悶,即使在同樂團,也是很少交談,只能敘述一二聊表紀念之意:
1.
與台大外文系的關係:正平兄是台大外文系的學生,我當時剛好認識了兩位他的同班同學:樓珮玲(諸暨小同鄉)和謝霖(暑期活動認識的)。樓珮玲是在薰風認識的,後來同去南部巡迴演出就比較熟。謝霖是大一時參加戰地政務研習營認識的,以後戰地政務研習營又連續複訓幾次,大家就熟了。那時我還跟交大研究所的樓鈞穗(諸暨小同鄉),東吳的某同學,淡水工商的梁亞雄等較常聯絡,同營的還有現任的外交部長沈呂巡。謝霖一直對我很好,到她結婚後移居美國,才斷了聯絡。好像偶而與她們聊到過王正平一次,但是她們都沒有特別印象,可見正平兄在系內也是低調的。
2.
同鄉關係:我的祖籍是浙江諸暨,但是祖父一代就已遷居杭州,所以跟正平兄也算杭州小同鄉,不過他生在杭州卻講的廣東話,我則是浙江話,廣東話都不通,因此也沒深談過。
3.
樂團及樂友關係:我1969年起在中華國樂團,1972年參加台大薰風活動,1973年加入中廣國樂團,都與正平兄都有些交集,但也少交談。他們那時在辦中國樂刊,大學樂團,因為我有時住在李兆星老師處,所以常看到李鎮東老師到李兆星老師處聊天,大學樂團的人有時也去買樂譜和聯絡印刷等事務,他們的出版物及演出我都有幸現場聆賞。
4.
同時比賽冠軍關係:1971年我指揮成功高中山歌及毋忘在莒得到高中組國樂比賽冠軍,1972年我大四指揮靈安社國樂團演出巨人頌及驚鳥得到社會組冠軍,同年正平兄大四也指揮台大薰風國樂社演出採茶撲蝶及十面埋伏得到大學組冠軍,因為有幾位薰風校友也是靈安社的團員,雙方團員都認識,又雙雙在一起得獎,大家都很高興一起合照,後來1972年4月6日冠軍單位又同時在台北國際學舍演出。
5.
與他太太的間接關係:我因為國樂活動與台大薰風前社長陳仲桐算是蠻熟悉的,她還曾經幫忙我,帶著揚琴到海洋學院幫我伴奏江河水等曲的演出,但是我從沒去過她家,所以不認識她妹妹,後來聽說正平兄與她妹妹結婚起初有點意外,後來知道他們大學樂團在陳家練習,那就又很合理了。
6.
崑曲先後關係:早年跟著王瑞裕學長到處學習南管、潮州樂等地方音樂,當時台大的周鳳丹,張華克,師大的金德航,杜碧鑾,邱秋月等人都在學崑曲,邀我去學崑曲和古琴,我跟瑞裕兄說我學得太多了,崑曲以後再學,這個以後一拖就是三十年。2007年秋天,徐燕雄兄硬拉我去幽蘭樂坊擔任二胡伴奏,接替李光華老師的位子,原來他年紀大又要幫忙看孫子想休息了,我才開始學習崑曲,原來一竅不通,可是當年12月16日馬上就要演出,要與江蘇崑劇院的張繼青,姚繼焜,戴培德,徐達君,許建敏等崑曲及音樂大師合作同場演出,而且指定我負責獨奏崑曲的國歌皂羅袍那一段,真是打鴨子上架,雖然勉強完成,味道不夠,一直到遲凌雲老師來台親自教授才知有天壤之別。正平兄則早已在2005年6月4日領先耗費鉅資鄭重與江蘇省崑劇院幾位大師在台北中山堂演出過了,開創牡丹亭演出的新頁。幽蘭樂坊後來能夠邀請到這幾位大師一再來台指導,也是他們受到正平兄邀請後的良好印象所助。
2006年左右我恢復國樂活動,去聽音樂會時剛好碰到正平兄,他馬上記得我打招呼,可見他記憶力真好。他的容貌髮型其實從大學起一輩子幾乎都沒有大變化,只是有時頭髮較長,一樣是高高帥帥,所謂南人北相,一樣是輕聲細語,總是笑臉迎人,溫文儒雅。
聽說他去佛光山幫忙,覺得佛光山真幸運。聽說他還要辦獨奏會,覺得他是退而不休精神可佩,精力毅力超強,問他為何不怕麻煩,享享清福,他只是謙虛的說,老早安排答應的,他其實已昭示大家不可偷懶,還要努力精進。他驟然而逝,真是出人意外,他正值盛年,正可擺脫俗務,宏圖大展創作之際,真令國樂界扼腕同哀,損失慘重,同儕也都要多注意保養身體啊。
從正平兄的志業看來:
1.
他對琵琶仍有很多構想待發揮,後進不可自滿。
2.
他對傳統戲曲,表現出是有保存、宣揚、整理、創新意念的。
3.
他對創作新曲,是努力不懈,勇於嘗試、並且不斷實驗、帶頭前進的。
我忙得頭腦昏昏,也無暇整理資料,只有草草幾句,迷糊間好像看到正平兄復生,在開口露齒微笑。或許如何繼續他的志業,才是懷念他的最佳方式吧!
P.S.看到周鳳丹,趙秦育等老友來的文章,才知道他們的近況,若能因正平兄讓眾多失聯的老友連上線,也是功德一件,相信正平兄在天也會感覺寬慰才是。阿彌陀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